2009年8月23日 星期日

綠建築介紹:北投圖書館

回到台北 就不能空手而歸 照著原本的計畫 來到了北投
主要是因為前幾天郝市長召見 在市政府的會議廳裡 看到了北投圖書館的照片
下面的標題寫著 台灣第一棟綠建築...
照片裡整面木框的玻璃牆 映畫著一片綠蔭 外面的木造迴廊上 也有人倚靠著 閱讀著 遠眺著
怎麼這麼浪漫 這麼幸福
雖然有很多民眾在這個畫面裡(當然 是公立的圖書館) 但 感覺 好安靜 綠色本身就有一種鎮定的暗示 加上木造的建築 這個空間 就是讓人可以停駐在裡面 安心學習的

搭捷運真的很舒適方便 很乾淨的交通運輸 到了北投站 天氣已經轉晴
不過以鋼架為符號的車站 實在有點讓人乖了起來 沒力了起來
好像 怎麼動 怎麼走 都在這網架下的座標上 都會被吸附到定位點
不知怎麼的 我總喜歡這種灰暗到有點反光的色調 這張沒有調過顏色 深灰色給人一種很安定的效率感 很適合車站吧
下了月台 我還在閒晃 想多多觀察環境 再出發去目的地 旁邊有綠色植栽伸近鋼架帷幕的感覺
讓眼睛很舒服 也讓來往的過客 比較放鬆
相較於台北車站這種大站 北投站有一種獨立的可愛 走在中山路 橋上的橋柱設計 是小小廟堂的感覺 對映後方的是圖書館外的公園裡的公廁 外型的設計 某些角度上 像航空母艦 有點兇 有點像豪華的鐵達尼耶 這是入口 整面的落地窗上 有手繪的圖畫介紹圖書館的特色 一進入口 可以看到整面的玻璃窗 因為木框的關係 柔軟了線條的切割感 反而變成各種不同比例與組合的構圖 是樓梯 也是座位 在地面上有皮墊讓讀者可以更享受閱讀 一二樓的落地窗排設四人一桌的座位 書架的高度設計也特意壓地 讓這個圖書館的空間相當舒適 藏書的書架 也可以是桌面 書架上貼心地佈置了桌燈 須要用的時候自主開關 也讓室內的光線 即使在白天也很柔和

書架間還有小小的座位規劃 喜歡躲起來看書的人 就可以躲在這裡 還是有安排一盞燈陪伴著 這也讓在圖書館裡 讀者還是可以躲在自己選擇的字裡行間 滿足各式各樣的閱讀需求 是很棒的設計 不蓋你的 星期一的圖書館 滿滿的都是人 看書看累了 就面對綠蔭進入夢鄉 安靜就好了 不同的空間就配置不同的燈具 這是設計者的用心與細膩 也有像會議桌的區域 還是一人一盞燈 電腦區的人不算太多 大多都是家長安撫小朋友玩電玩用 我很喜歡這張照片 靠在書櫃上看書 很專注的老爺爺 我的書 看的還是李昱宏的 灰色的隱喻 我身後的檯燈 讓這場閱讀很舒服 這是我之後窩了半小時的位置 小朋友也開始獨立發展自己的閱讀習慣 在這個空間裡 每一個人都很享受閱讀 這真的是讓我看了感動的畫面

最喜歡 每個人 都可以 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盞燈 無聊的小朋友 在樓梯上偷看媽媽在看什麼 樓梯 對應上下 站在中間 也可以讓自己思考沈澱一下 每一處都有椅子 要休息 或是換個場景 無論內外 都還是有著美麗的風景 走廊隨著圍欄的走勢 有一種前進又後退 來回的空間流動感
一樓的迴廊 走出去 可以跟樹說說話 讓眼睛休息一下 進出綠建築 就是滿眼的綠蔭 這棵樹 如舞動彩帶般的姿態 真的是最棒的接待

MOCA台北當代美術館<無中生有:書法 符號 空間 展>

文字資料來源: 台北當代美術館

下雨天 台北市因施工變得很臭
也讓大家迅速確實的狀態顯得很焦慮...
這是MOCA入口右側
入口左側 是一件裝置藝術 大家看到的真的是稻田
這是入口的售票處 地面上的燈箱 桃紅色跟鮮綠色交錯
無中生有展的活動展區牆上 有一個大九宮格 用大家寫的"無"字 又拼貼成ㄧ個大無字
展場入口
今天的活動主講人 是方文山 "無可抵擋--新人類老靈魂的<蘭亭序>音樂流"
2009.7.25 14:oo~16:00 好可惜 沒趕上....
Suek在拍入口的作品。
空間設計師楊岸將董氏書法碎型化為符號片段,再將其轉化成各通道轉角處的立體裝置,這是對於書寫軌跡的變奏再現。連點成線地串連了整個展場空間。
展場的空間 每一件作品 都在一個獨立的小展場空間
入口處都有小電子視窗為民眾導覽
內容從作品概念 執行的過程都有詳細的影像介紹
入口處的另一個主題佈置 牆上的大字 寫的是展題: 無中生有
用的是跟背景ㄧ樣黑色 不過是用亮墨表現 反射著燈光 變成金色
入口第一件作品 下面那個X上 四角上面有董老師的字
懸掛在天板上的大試管裡 有各種書寫的工具 或象徵物
小導覽視窗 是用電子相簿裝置佈置的
很希望學校也可以用這樣的導覽設備 增加觀者對活動及展覽的了解
用投影機打出主題 在像書本內頁的白板上 不過刻意做出書本的造型 感覺有點笨拙
**********
建築師阮慶岳混用真假植栽來包覆/連結中性的建築語彙和溫暖的家庭符號,藉以鋪陳人與人、人與家、人與自然、理想與現實之間的拉鋸關係


***********
設計師劉小康、朱小杰與李梓良三人跨界合作,從遊戲概念和角色搭配出發,齊力發展出融古開新的家具組合
椅背上都有董老師的字 也都可以拆下來 再拼裝在不同的座椅上



*********
胡恩威以董氏書法元素開發新媒體創作,並將其再現於當代住家環境中,意在證明傳統元素動態輸入(input)日常生活情境的可行性
這頂上的投影機 所放映的是無字的書寫過程 一筆一劃的成型
在光影中 "無"字元素一秒秒填滿時間 填滿桌面
這是一入口的投影 很像家裡窗口灑進的陽光 角度 形狀隨著時間慢慢改變,我的頭影也進了畫面 這也是觀者進入/參與作品的狀態
*********
建築師簡學義放棄實體構造,刻意讓觀者進入空無一有的展場,從無所不在、變化無窮的影像和光線中,尋找美的訊息、發現書法的線索。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元素展示,牆上的字 將會化身為光影蝴蝶 扇子就是讓進入展場的民眾拿著捕捉飛蝶(字影)的工具
全白的房間 牆上裝的是白色燈管 只有在下特定的位置有投影
從投影機打出字的光影 無次序的飄動 只有用白色的扇子去“捕捉"字影
真的是明確其實的"捕風捉影"!
這小子 突然很抓狂地做起地板動作 太文人氣質的展 弄得他很"活潑"
Suek有成功捉到幾隻呦 不過身段就變優雅啦 果然有意思!
***********
設計師胡德如透過一個綠意盎然、靜謐優雅的空間,詮釋「無言而心悅」的精神境界;建築師簡學義放棄實體構造,刻意讓觀者進入空無一有的展場,從無所不在、變化無窮的影像和光線中,尋找美的訊息、發現書法的線索。

在佈置滿60棵柏樹的房間裡 地上舖滿樹葉 讓房間充滿香味
中間有架上一個白色紗帳 帳子是象徵<無言而心悅>的而字
大家在昏暗的帳內排隊等著拓董老師的篆體 (是<無言而心悅>的無字)
可選擇用黑紙拓白字 或是白紙拓黑字 ㄧ人只能一張
走出帳子 所面對的牆上 有ㄧ個大"悅"字
所以負責活動進行的小姐問道 那那個"心"字在哪裡呢?
當然是指參與觀眾的心啦 不過 我個人覺得有點矯情就是...
Suek拍攝自己拓好的字 我老人家的沒成功(不過 老實說 我不喜歡這個字),聽說董老師寫上百次 ,到最後說,再也不要寫這麼規矩的字啦!
**********
建築師黃永洪立意以董陽孜的作品,建構一個客觀展示與主觀評價的空間,讓觀者悠遊於虛實交錯的符號空間中,探問傑作和習作之間的究竟分野
大幅作品上 有一塊壓克力,上面貼滿印章作成的貼紙(照片下方紅色的區域) 在上面壓上編號,是傑作 還是習作?每一幅作品都掛吊在水面上 牆壁上又貼上鏡面 水的反光 加上鏡面的反射
空間被鏡子折來翻去
觀者與作品內外的對應都在這個畫面裡 再被攝影壓縮ㄧ次

前後左右 上下對映 誰是真身 誰又是分身
真假之間 誰又在意 誰又在計較?
紅色箱子壓在水面上 像整件作品的落款印
是否可以幫迷失在這些線條裡的觀者 重新尋找到視線的定位


貼得滿滿的印 重重疊疊 是來回省視自己的動作嗎?
**********************
陳瑞憲建構了一個墨香四溢的黑色空間,將董陽孜的三件作品放在超大墨池的彼岸,讓觀眾在此岸臨摹效仿,是王獻之「臨池學書、池水盡墨」歷史典故的再現,也是將文化教習融入當代互動、消費、遊戲場域的一種試驗。

整片池子都是墨汁 旁邊有董老師的作品 舖放在岸邊 任由墨水來回浸漬 有種堅定感;中間的白色金字塔 透出光線 也是安定另外一岸開始習字的觀眾的力量
大家排排坐 在墨水池旁 桌面玻璃下墊著一份金剛經
在舖好白棉紙上 壓了一個木頭紙鎮 紙鎮表面設計一個挖槽
在筆槽裡放著一枝小楷 精簡 爽快的寫字環境
自主坐下 自由來去 坐下來就是面對一大池的墨水
第一次用這麼大的容器裝墨汁 深吸一口氣 就穩定下來了
每一個人 面對筆墨 面對白紙 都安靜下來
自由選擇要寫那一段 哪個字
即便有人在周遭 也有一種穩定不為所動的專心
沾墨整筆的時候 看見自己的倒影
進退之間 每個人寫字的態度也各自不一
有的人很新鮮 玩起自己的符號 有的人很困擾 停在那深思起來
這真是夢寐以求的寫字空間
不用磨墨 調墨汁 只要卯起來寫就好啦


Suek照起我寫得稀稀落落的字
最棒的筆鎮 跟筆架結合在一起
**********
本展以書法為引,希望在這「文字氾濫、書寫式微」的資訊時代,探討書法融入當代視覺文化環境的各種可能性。「無」是董陽孜以書法家角色 與不同領域人士相互激盪的起點,「有」是一種史無前例的「期約創作」的成果。
這條無間拱橋上 有字的光影遊走
旁邊兩側遠近層次佈置了作品 有如屏風 有如空間的結界面
行走在字劃之間 虛實之間 走出了什麼意義 踏透了什麼領悟?



這幅“無漏"我很喜歡 算是個人投射 對自己的期待
**********
空間設計師楊岸將董氏書法碎型化為符號片段,再將其轉化成各通道轉角處的立體裝置,這是對於書寫軌跡的變奏再現。連點成線地串連了整個展場空間。
女廁前的樓梯空間



層層疊疊 有沒有勇氣掀起自己的外皮 有沒有力氣剝下自己的假面?
*********************
董陽孜為此展特別創作的「九無一有」,運用了歷代各種書體也展現了個人特色;Rainbow Team與工研院的跨界合作,以此為元素所完成的互動場域,旨在以身分辨識為起點,歷史認知為過程,文化認同為目標,關注書法的傳承使命,並強調書法作為創作應有的當代性格。在展覽入口,讓「九無一有」以訊息型式再現,藉以連結相關歷史文本;在展覽出口,將「九無一有」原作以空間裝置型式呈現,作為展覽壓軸,讓觀眾實際體驗~書法可以很當代!!!
*****************

南部的同學們 不能來台北看展不用遺憾 現在董老師的展在高美館也有呦
展覽名稱:墨韻無邊—董陽孜書法‧文創作品展
Eternal Rhythm of Ink: Calligraphy by Yang-tze Tong &
Designs Based on Tong’s Art for Creative Industry

展覽地點:高雄市立美術館201~203展覽室
Exhibition venue: Galleries 201, 202 and 203, Kaohsiung Museum of Fine Arts
展覽時間:2009年7月11日至11月22日
Exhibition dates: July 11 to November 22, 2009
文創作品藝術家:姜樂靜、程湘如、楊偉林、黃毓潔、何思芃
Designs for Creative Industry by: Leching Chiang, Stony Cherng, Wei-lin Yang, Yu-chieh Huang and Sze-peng Ho
指導單位: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主辦單位:高雄市立美術館